“紫萱,我們去當志愿者嘛?”
“我當志愿者會不會太年輕了?”
“志愿者就是需要你這樣的年輕人,同時也是對你自身能力的鍛煉。你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在這個時候就應該站出來為人民服務!”
“要的嘛。”
“你再問問哪些同事要參加呢?”
“工程部歐師也想參加,我們去哪里報名呢?”
“我明早與桂通社區葉書記聯系,看社區怎么安排。”
“好的,社區要,我就去。”
9月1日18時起,成都進入靜態管理。晚上22時45分,我正在床上躺著規劃著未來幾天在寢室如何休息,突然接到師傅羅成讓我去當志愿者的信息。從來沒當過志愿者的我手足無措,認為自己嬌生慣養,能力不夠,怕做不好,反而給社區帶來麻煩。經過師傅的教誨開導,我漸漸意識到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此時此刻正是社區人民群眾需要我的時候,應該主動充當志愿者,參與社區、小區疫情防控一線工作。
帶著為人民服務的意識,9月2日早上8時30分,我與項目部團員歐陽彬一起來到了桂通社區服務中心報名參加志愿者。戴上志愿者袖標的那一刻,所有的慌亂不安似被它壓制了一般,我有模有樣地學著社區管理者的樣子,嚴格管控人員及車輛進出。靜態管理期間,社區將所有住戶按照樓棟門牌號分了類,要求每天每戶只能出行一人,限時兩小時,實名登記、辦理小區進出卡后方可進出,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給住戶辦理進出卡,檢查進出人員及車輛的通行證明。
這份工作聽起來簡單,做起來確是充滿挑戰。每天早上6點就得起床到小區門口換班,比上班起得還要早工作,這對于我這種起床困難戶來說實在是太艱難了。每天頂著為小區里爺爺奶奶服務的意志強行起床,慢慢地也就堅持下來了。起床難都是小問題,萬家和小區是安置房小區,在此居住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老年人,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每天早上七點多要起床買菜,晚飯后要出門散步,他們的思想工作是才最難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爺爺,經常晚飯后都要推著他坐輪椅的老伴來小區門口,跟我們說他想推著她一起出去走走。因為從小跟婆婆爺爺長大,“飯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從小聽到大,我很能理解長輩們的習慣,但是由于目前疫情形勢十分嚴峻,誰也不知道病毒到底傳播到了哪個犄角旮旯,所以我們每天都得勸告婆婆爺爺外面很危險,除了買菜不要再往到處走了,在小區里面逛一逛,疫情過后想怎么走都可以。雖然有時爺爺會生氣,但是還是會推著婆婆往回走走停停,不時扭頭看看大門外的馬路,最終還是混入人群,消失不見。在當志愿者期間,我還要負責項目部和工區的疫情防控管理、職工用餐、一次性碗筷采購等本職工作,雖然很多表格等雜事交給一位新入職員工袁雨來做,但是某些他還未涉及到的、一些細枝末節的工作,仍然需要我們兩人一起協商解決。
沒有這場志愿者之旅,我可能看不到人間百態。我們都知道本次疫情對成都這座城市、對在成都居住的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場巨大的挑戰,其危險性不言而喻。但是,一些長輩得知不能出門,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不能上班,掙不了錢。每天來跟我們爭論的人數不勝數,疫情在他們背負著的養家糊口的使命面前,顯得是那么得不堪一擊。一位老婆婆聽力退化,每天到小區門口跟我說她要去看牙醫,牙齒嚼不動飯菜;每天都有不同的叔叔阿姨要去別的小區給獨居老人送飯;臉上過敏長紅塊的小朋友,他媽媽著急要帶著去醫院檢查;孕婦挺著六七個月的肚子需要她老公陪著一起去產檢;即將開學的小朋友,在家上網課需要到別的小區借書;還有熬夜為居民保駕護航的社區、物業管理人員……千姿百態的社會,還需我慢慢地領略與感悟。
嚴竣疫情面前,所有人都得打起十分精神,鼓足萬分干勁。以前我以人民的名義抗擊疫情,今天我以志愿者的身份站在社區一線。很榮幸能夠在此次疫情來臨之際,在師傅從思想覺悟、為人處事、溝通交流等方面的教導下,向群眾、人民、社會獻出了我的綿薄之力,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今后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志愿者服務,我定會力所能及,全力以赴。